“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在福建永定,这首关于土楼的民谣,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几十年来,数以万计的土楼构成了永定人的记忆底色,而永定人也见证着土楼的沧桑变迁。
这是航拍的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全景,前景是号称“土楼王”的承启楼(5月4日 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张团圆桌。
谈到对土楼生活的记忆,1983年出生的江重生脱口而出“团圆”二字。
从小在土楼长大的他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巴谅ダ锛甘思遥3>墼谝徽抛雷映苑沽奶?,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碰个杯,这个年才算过完?!苯厣怠?/p>
在他看来,无论是大家居住的“大圆楼”,还是吃饭的“小圆桌”,背后都是客家人对“万事和合、子孙团圆”的珍视与期许。
据介绍,早期客家人为躲避战乱来到永定,在深山中夯土建楼?!熬圩宥?、相互守望”是几代人共同恪守的信条?!耙槐舅资栉薅?,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如今承启楼内的这幅堂联,正是对当初土楼生活的生动描摹。
这是航拍的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群全景(5月4日 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口枯井。
上世纪末,土楼里的团圆记忆开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离散的故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始显现出光彩夺人的一面。而相比之下,彼时的山村由于缺少产业,交通不便,发展停滞不前。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土楼“进城打工”。
江重生的父母也加入了“打工大军”?!澳鞘焙颍嗬镉幸话胍陨系耐Ф汲闪肆羰囟?。”他回忆说,村里原本热闹非凡的土楼,转眼都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
情随事迁,当时的土楼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成为枯井一样的存在——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图胰耸朗来谏桔昀锝ㄆ鸬谋だ?,在那段时间因被视为发展的桎梏而走向沉寂。
——一次归来。
2008年,永定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而三年后,随着永定土楼成为国家5A级景区,唤醒土楼的“谷雨”终于到来。
2011年开始,永定加大推进土楼修缮保护力度,同时不断引导客家文化与土楼旅游相结合。2014年,全国首家客家家训馆建成;同年,福建土楼自然博物馆开放;2016年,土楼借助《大鱼海棠》登上荧屏……随着名号越来越响,如今的土楼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春节假期,永定接待游客达到48万人。
2012年,江重生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开了一家茶艺店。旅游业的升温吸引了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就业。通过民宿、土特产销售等,乡村可以获得比城里更高的收入,家家户户都回来吃上了“旅游饭”,土楼成为客家人捧在手里的金饭碗。
在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村民江重生(左二)和爱人张妙丹一起在挑拣茶叶(5月4日 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如今再看土楼,一条条旅游线路如同蜿蜒于山间的“毛细血管”,为乡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人才,而古老的土楼和山村也正一步步被唤醒和激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