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 题:精细治城,上海“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智治力”
新华社记者季明、周琳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入口(2019年8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常住人口超2400万、市场主体270多万、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00多公里、电梯24万余台、建筑总量13亿多平方米……面对全球罕有的超大城市管理基数,传统方式和人海战术显然已难以为继,上海迫切需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
紧抓城市现代化治理“牛鼻子”,解决城市治理中的堵点、盲点,上海正以升级建设“一网统管”系统为抓手,着力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更加智能、更加精细的城市治理“绣花功夫”,也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张图打通部门壁垒 “AI巡兵”助力基层治理
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立体交通,谁来看、如何管?一群“人工智能巡兵”尝试上岗。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内景(2019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5月底,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上,一片巴掌大小的小纸片被随意丢在地上;人工智能通过街面摄像头自动识别、自动派单、人力处置、自动结案,全闭环管理。一小段时间后,纸片就被得到指令的网格员清理进垃圾桶。
这一不经意的治理细节,是江苏路街道升级“一网统管”的小应用。让摄像头识别出垃圾并不容易,需要机器视觉算法精准加持?!跋衷诮瞿苁侗鹇叶?、单车乱停和人流热力,未来打算让机器学会判断乱晾晒、道路积水等?!苯章方值腊焓麓χ魅紊蜿克?。
超大城市运行,突发事件、复杂问题多,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运行体系。一张“上海数字孪生地图”应运而生,通过实时监测动态变化、24小时推演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大城市治理探索智慧之路。
这是上海江苏路街道武定西路一处居民区内的建筑垃圾堆放点,画面右侧电线远端可见安装有人工智能摄像头,当建筑垃圾堆积高度到达设定值时,摄像头会向上海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发出报警信息(6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路灯、消防栓等1495万个城市部件、2.68万公里地下管线、5000多个建筑工地、1.4万多个住宅小区、3000多处历史?;そㄖ肆侥晔奔洌虾0颜庑┏鞘性诵兄斜夭豢缮俚摹拔锛?,搬到“数字地图”上。小到玻璃幕墙,大到建筑工地,地理位置成为“身份证号码”,连接“在线”有效感知。
基于“数字地图”底座,城市治理者还根据自身需求,开发多样化“小应用”,解决治理复杂难题。刚安装名为“汇治理”的小程序时,徐汇区康健街道康宁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董磊“焦头烂额”,只希望口罩预约自动审批能“帮上忙”。没想到功能不断叠加,信息登记、疫情查询、复工备案……区内小工具访问次数超8500万次。类似这样的小程序、轻应用,组成了上?;阒卫淼摹暗缱庸ぞ呦洹?。
6月8日,一位市民站在位于上海江苏路边的智能灯杆旁,灯杆上屏幕实时显示由后方不远处的摄像头采集的路面监控信息,这些信息与上海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联网共享。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不久前,上海正式成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大会战的方式全面升级“一网统管”,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运行体系,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
“我们搭建应用平台,提供基础赋能工具,把能交给机器做的交给机器;市、区、街镇,甚至网格、社区、楼宇等,依托这个平台履行治理职能,根据内生需求可以开发出更多应用来?!鄙虾J谐窃酥行某N窀敝魅涡旎堇鏊怠?/p>
汇聚数据池、搭建“城运云” 赋能城市“智能体系”
6月1日新上线的上海市水务局防汛防台指挥系统中,一个“汛情回溯”的??楹芏捞兀和ü占?00年来对上海造成较大影响的台风数据,重点分析近10年上海主要灾害事件的各种要素,“汛情回溯”??榭梢栽谟龅叫碌奶ǚ缡苯谢厮荼榷?,让防汛决策更加科学。
这是上海愚园路边一座智能公交车站,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车辆到达时间,方便乘车市民查询(6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能做到如此精准,靠的是大数据汇聚。对应86个一级指标,上海“一网统管”系统整合接入了包括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气象卫健等数十个单位系统,共享数据量超过25亿条。如今,类似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数据也被广泛接入,整合数据、系统和网络,搭建出一朵“城运云”。
打通信息“孤岛”后,数据“开口”说话,瞄准城市运行中的堵点痛点,可以优化流程、实时处置,智能治理的成效在此次迎战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初显身手。
上海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是一个特殊的街道:面积比上海有的区还大,今年疫情期间最多一天要接166名入境人员居家隔离,可街道层面的公务人员只有66人。防疫期间,数据助力守好门、看好人。在这里,小区根据返沪人员数量分色标注,红色越多越需要被关注。每栋楼每一户房屋居住、出租、空置情况一目了然,老人、幼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党员、志愿者、楼组长也清晰显示。
这是位于上海江苏路旁一个人行道口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抓拍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收集的信息与上海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联网共享(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大家在城运中心看到的平台,互联网上是看不到的。谁能看到信息、看到多少信息,都严格划分权限。每个居委会只能看到自己居民区的信息,而且数据‘脱敏’处理?!被窘值莱窃酥行氖葑槿嗽蔽庑袼?。留学生家长徐敏说,事先征求居民同意,门口安装有“智能门铃”,安全的传递是双向的。
线上只是手段,关键是线上联通与线下处置协同,形成闭环管理。疫情期间,从浦东国际机场落地到集中隔离,通过“一网统管”无缝衔接,过程从48小时减少到7小时?!笆莘诺揭桓觥亍?。通过个人填报、社区排摸、企业排查,配合一线道口、车站、机场等入沪关口数据,实现对来沪人员的动态观察。”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全面感知,未来还要走向精准预判。譬如说,哪里需要更多养老院、幼儿园,哪里缺乏菜场、药店等民生设施,未来城市治理者就可以综合人口结构、周边环境等多维数据,更精准地规划。
6月8日,在上海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工作人员展示手机上收到的路面垃圾暴露待处理报警信息。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干部爱用、群众受用 努力开辟现代化治理新境界
遍布上海的“神经元”,逐渐成为百姓生活有序安宁的数字卫士,为高品质生活赋能。针对群租治理、共享单车应用、食品安全监管等民生痛点,浦东、徐汇等“一网统管”探索较早的区域,都开出“破解药方”。
家住徐汇区龙吴路的丁女士夫妇,都已年过七旬且腿脚不便,但小区暂未设立老年助餐点。丁女士致电龙华街道网格中心后,依托徐汇区“一网统管”平台的大民生版块,工作人员获得了“家庭画像”,认定其符合老年助餐标准。不仅如此,通过智能分析和实地走访,工作人员还为12户像丁女士这样的老年家庭解决了送餐问题。
这是上海江苏路街道一居民楼单元门上安装的与上海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联网的摄像设备(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一网统管’应该从老百姓需求导向和精准匹配出发,精细刻画社区、家庭、个人的民生需求,提供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鄙虾J行畔⒎褚敌幸敌崦厥槌ぢ嚼姿担俸玫募际醪淮踊阈枨蟪龇?,也是没有价值的。
如今的上海街头,红绿灯不再只是“灯”了,它能自行感知、收集数据,给出信号控制的最佳方案。自从运行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以来,上海车辆拥堵指数下降15%,平均车速提升10%。
大数据的应用也要考虑数据伦理问题,在数据流通共享的同时做好个人信息?;?。“信息?;び辛礁龉丶剩汉侠?、最小化。政府用的数据,使用要有原则,不能过度、不能非合理、还要依法。这样能从制度上确保是善用而不是滥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说。
鸟瞰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区域(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现在还是1.0版,争取6月底升级为2.0版?!毙旎堇鏊?,搭建好数据中台,培育智慧应用生态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智慧触角延伸到城市治理最末端,让社区、村居都能运用,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
“一网统管”服务城市运行,不仅是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理模式的重塑,以现代化手段助力治理全方位改革。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上海正在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十年前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正插上大数据和智能化的翅膀,绘出浦江两岸更为精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