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韩墨)从柏林、汉堡,再到莫斯科、罗马、米兰,李克强总理历时9天访问欧洲,出席大约70场活动,见故交、促情谊、话合作、谋未来,议题广泛,成果丰硕,被中外媒体评价为一次名副其实的“秋实之旅”。
不少海外媒体注意到,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在众多场合几乎从不离口的一个词便是“创新”: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商讨创新合作,上万字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共塑创新”为主题;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提出“改革创新是潜能最好的‘挖掘机’”;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介绍中国“开放式创新”的构想与实践;在米兰出席第五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大会,鼓励两国青年人用东西方智慧碰撞出更多“奇思妙想”,让创意促进创新……
“中德之间经济合作的议题如今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对李克强德国之行有了这样的观感,本次访问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双方如何加强技术合作?!按葱禄锇楣叵怠北惶嵘烈桓龇浅O灾奈恢?。
事实上,“创新合作”不仅存在于中德之间,而是日益成为促进中欧关系的新纽带、新力量。德国《每日镜报》的文章说,“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想要成为可持续性高科技的基地,为此需要更多的技术诀窍”,而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地方,通常是在欧洲。德国“工业4.0”规划与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多处契合,便是明证。
与此同时,经过债务危机的欧洲要走出低谷,克服结构性顽疾,迫切需要利用其技术、创意、管理等优势,在与他国合作中重塑其竞争力,进而在未来激烈市场博弈中站稳走好。也就是说,对中欧而言,创新合作是双方发展战略的契合点、产业政策的汇合点和增长需求的重合点。
一些海外专家认为,李克强在演讲中多次强调“开放式创新”,表明中国领导人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高远、开阔。一方面,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向来是系统性工程,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皆不可行,需要各国携手、协作、分工、分享。另一方面,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开放式创新不仅包括技术领域的创新合作,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互鉴。
这就是说,中国所倡导的“创新观”是一种宽领域、广视野、全方位的创新,既注重借助外脑外力实现自我进阶,也愿意与他国分享由此带来的市场红利;既注重技术研发突破,也强调优化促进和?;ご葱碌哪谕獠炕肪常蕴逯苹平ㄉ杵瞥诶?、激励创新、鼓励创业,让改革、开放和创新交相呼应,迸出炽烈火花,为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转型提供“高能燃料”。
创新燃料的充分燃烧,需要制度的催化与激发。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特别注重为未来双边和多边创新合作创立机制、搭建平台??葱缘摹吨械潞献餍卸僖泛牵玻岸喔鱿阜至煊?,全面指引两国未来的创新合作,内容既包括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工业前沿,也涉及环保、教育、医疗、交通、城镇化等社会性领域。
在莫斯科,中俄决定创新能源合作机制,使之从单纯贸易向相互持股、上下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宽体客机、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合作。中国与意大利也将尽快实施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在节能环保、农业与食品安全、可持续城镇化等优先领域通力合作……
李克强总理的欧洲之行也再次表明,让创新成为中国发展的强音,中央决策层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率先落实于行动之中。过去一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大胆革新,因势求变,一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实施大规模刺激,而是向改革要动力,不断推进金融、国企、财税等关键领域改革,同时将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相结合,使经济平稳运行。
二是创造性地展开全球布局。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国际战略,倡导并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地区性合作机制,为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升级空间,而“高铁外交”、“装备外交”等新做法也让人耳目一新。
一些海外媒体认为,李克强总理本次访欧,正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再次延伸——欧洲正是两条“丝绸之路”的落脚点和交汇处。这次访问中,中欧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等提议也被深入讨论,收获新的进展。这些体制性的重大创新,连同科技创新一道,必将进一步激发中欧合作潜能,使中欧在共进、共振和共赢之路上行稳致远。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