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8月19日电 题:甘肃通渭:书画产业促脱贫 致富立德双丰收
新华社记者朱国圣、张文静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成为一名专业的书法创作与经营者,45岁的张万昌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现在,他已经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小有名气的农民书法家,告别了“拉烂账”的日子,生活有了起色。
在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村的三楼,近百平方米的工作室摆放着多幅装裱精美的书法作品——这些是张万昌的得意之作。记者与张万昌交流时,不断有书法爱好者前来咨询问价。他一边忙着为大家沏茶倒水,一边讲述每幅字的故事及自己与书法的渊源。
张万昌是通渭县鸡川镇川道村人,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挡不住父辈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父辈酷爱书画,耳濡目染,张万昌也喜欢上了习字,没事就练。然而,家境困难阻挡了他的高中求学路,他只能帮着家里种地。
2003年,张万昌到青海省一座矿山打工。工作之余,舞文弄墨成了他排解孤独的最佳途径。同事很喜欢他的作品,拿茶叶和香烟换他的字,这让他信心大增。后来,又有人要买他的字,“一幅字能卖80元,当时打工每月才2000元?!彼?。
2008年张万昌回到通渭。家人问他是接着种地还是继续打工?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写字创业。”
在矿山尝到的小甜头鼓舞着他,更重要的是,通渭的书画艺术氛围使他坚定了大胆一试的决心。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笔端渗透出通渭人对字画的热爱:“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
张万昌将打工攒下的5000多元用于创业,在县城租了间30平方米的工作室,开始书法创作和字画装裱。家人难以理解他的行为,“一个农民,写的字谁会要?”
第一个月张万昌没收入,但他没有失去信心,通渭县文化扶贫的政策措施为他创业脱贫带来不小的帮助。
2011年以来,通渭县相关部门积极为有书画文化的群众搭建书画创作交流平台,面向农民书画创作者、民间艺人和乡土人才开办免费培训班、创办书画文化艺术节、打造国际书画村,以提高他们的创作技能和水平。只要有活动,张万昌都积极参加,向前辈取经,和同行交流,并坚持练字,使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他的作品逐渐被人认可。2016年,他将工作室搬到了悦心国际书画村。现在,家里七口人的开支全部来自他的工作室。
书法,改变了张万昌的人生轨迹,也扩大了同龄人王胜军的生意。
走进通渭县育林商业中心,王胜军经营的电器铺面格外显眼:十多幅书法作品或挂在墙面上,或摆放在电视机上,或遒劲或飘逸的作品使冰冷的电器多了一份温情。王胜军说:“写字和做生意是一个道理,写字要认真,做生意更要认真?!?/p>
王胜军出生于通渭县襄南镇黑石头村,20多岁才开始学习书法。起步虽晚,但勤能补拙,他白天打工,晚上临帖,空闲时间,就去参加县里组织的免费书法创作培训班。铺面里的《楷书教程》已被翻得“七零八落”,用破的字帖被他用透明胶塑封起来。
天道酬勤。2016年,王胜军成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经常下乡为老乡免费写字送字。习字使他的心静了下来,做起生意也不急不躁。很多客户成了回头客,买完电器后总要慕名求字。
郑纲是王胜军铺面的售后安装工,老板的品行令他敬佩不已?!坝龅郊依锾跫畹墓丝?,他都要打折,甚至赔钱都卖。我学不来他的字,但能跟着他学习如何做人?!?/p>
像张万昌和王胜军一样,通渭还有很多普通农民受益于文化扶贫政策措施和书画产业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通渭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文化企业80多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2600人,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
通渭县委书记邵志刚表示,通渭着力建设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建立了多个书画专业培训基地,自2011年起连续9年举办书画文化艺术节,在贫困村设点开展书法、写意国画和书画装裱培训,实施书画文化扶贫工程,使书画产业有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文明的建设。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