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8月19日电 题:用医术和道德守护“光明”——全国道德模范99岁眼科专家张效房的人生轨迹
新华社记者王烁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这是张效房教授的座右铭。70多年来,他没有离开过眼科临床一线。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论文、身体允许时坐门诊……作为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99岁的张效房见证了中国眼科事业从起步到飞跃的历程,并以一位老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证明在这个年纪,依然可以做很多事。
和时间赛跑的人
张效房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办公室里翻阅杂志(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一大早,推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楼《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的大门,张效房已经坐在编辑部内古朴的书桌前改稿子。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人前一天改稿到凌晨。而这样的情况对于张效房,是常有的事情。
如今,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依然会准时坐门诊,面对一些慕名而来但未挂上号的患者,他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加班加点,一口水都顾不上喝,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姿势,精力高度集中,患者常常挤满他的诊室,而他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看似铁打的老人其实已经做了十几次手术:肾脏摘除、脑血管支架、胸部肿瘤……
张效房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办公室里翻阅杂志(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近几个月,应中华医学会的要求,张效房专心编写《张效房眼外伤学》一书,每篇文稿他都倾注很多心血,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是他一生执着于眼科医学的见证,每天晚上改文章几乎都要到凌晨两点。他说:“有人说,你这等于慢性自杀啊,你最少少活两年。我说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我已经活了99年了,还在乎这两年吗?只要把这本书编起来,交出一个合格的稿子,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p>
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骨子里是张效房对学术、对事业的认真与负责。
不能到前线,就学好医学为人民服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回望过去的岁月,这位老先生一生的故事都绕不开“眼科研究”。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我小时候在医院,看到病人进来的时候很痛苦走不成路,出去的时候却高高兴兴。这太神奇了?!闭庵种尾【热说某跣谋愠闪苏判Х恳簧笏鞣钕椎木窦耐小?/p>
张效房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办公室里向记者讲述从医经历(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不能到前线去打仗,那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闭判Х克?,身为医生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抗日战争打响后,正在读高中的张效房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
1945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当时我被分到外科,后来医院要开眼科,我就自告奋勇去了眼科?!?/p>
那个年代,农村沙眼的发病率极高,是许多眼病患者致盲的首因,其实如果治疗恰当,完全可以避免失明。于是,张效房和同事一起利用周末时间到农村,为老百姓治疗眼病。
张效房(右二)在为患者进行眼部检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事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由于环境限制和操作不当,因眼外伤导致失明的患者尤其多?!暗笔惫谘弁饪浦瘟苹”∪?,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闭判Х克?。
1955年5月,张效房开始攻克眼内异物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他夜以继日地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进行系统研究,先后有36项发明。后来,张效房编写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出版,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由于张效房在眼科医学界的突出成就,他经常被国外邀请讲学、做报告。一些大学开出各种优厚条件希望他留在国外,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我哪儿也不去。我没什么成就,我的经验都是从一个一个中国病人身上获得的,我要报答生我养我的地方?!闭判Х克?。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办公室,张效房(右)和工作人员交流稿件问题(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99岁的“不老人生”
一晃7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全国眼科医学界的泰山北斗,桃李满天下。
这是张效房参与编写的部分书籍、杂志(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在张效房看来,培养学生,不仅是教给他业务,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影响?!按蛱剐枳陨碛?,作为一个医生、一个临床医学的教师,你对病人什么态度,对学生什么态度,遇到困难是退缩逃避,还是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地钻研解决问题,这些对学生的印象都特别深刻?!闭判Х吭?,病人满意才是好医生的标准。
作为国内眼科学的创始人之一,70多年来,张效房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临床人才,见证了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有人夸他德高望重,他呵呵一笑说:“什么是德高望重,无非就是年龄大一点,糟蹋粮食多一点……”
张效房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办公室里修改稿件(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提起张效房,他身边的人都说,年轻时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天到晚都在医院,如今99岁了,他工作劲头依然不减。
当记者问到张效房教授长寿的秘诀时,他笑着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思想比较简单,只想着怎么把患者的眼睛治好,怎么改进治疗方法、手术方法,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病好了,病人高兴,我也高兴?!?/p>
谈及工作,他满脸幸福,“活一天,能工作一天,有事情做,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