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23日电 题:撂荒地复耕记
新华社记者聂建江、王朋
三和村2400亩撂荒地复耕了。
两年前记者在兰州市皋兰县黑石镇三和村采访时,村前还是成片的撂荒地,地里杂草丛生。今年再次来到此地,看到原本撂荒的地里被一片白色的地膜覆盖,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秧苗长势喜人。
三和村党支部书记袁维舜介绍,此次复耕的撂荒地不少弃耕10余年了。
撂荒多年的土地为什么又复耕了?
三和村位于皋兰县北部山区,村里一半土地是旱砂地。旱砂地里砂石多,墒情难保,能种的只有小麦、玉米等少数作物,即便风调雨顺,一亩麦子也收不到200斤。种地挣不着钱,村民多外出务工,地也就荒了。
今年初,有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通过村委会找村民谈流转土地的事,按地力条件和撂荒情况,每亩流转费用在50元至400元不等,村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一天也有100多元收入。很快,全村5400亩耕地有三分之二在春耕前流转了出去,其中就包括村里撂荒的2000多亩地。
得知流转的土地种的还是以小麦、玉米为主,64岁的卓玉英替他们担心?!按迕裰至四敲炊嗄甑兀裁还钠鹄?;现在换汤不换药,还流转了那么多地,会不会赔钱?”
“账不再像过去那样算啦?!敝种泊蠡Ы剐巳馐退?,通过土地流转,以往村民碎片化的土地被集中整合起来,便于机械化耕种,土地产出效率提升了。并且企业与他签下了订单,粮食销路也不愁。
焦兴全今年流转了1000亩撂荒地,全部种上了当地特有的“和尚头”小麦,预计年纯收入30万元。
黑石镇镇长陈大会介绍,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当地结合实际,吸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入驻,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提升了像焦兴全这样的致富能人和村民发展种植业的底气。不少有想法、有技术、有销路的致富带头人还发展起了大棚蔬菜、水果玉米、饲草玉米等特色产业。
“产业的发展改变了村民对土地、对农民的认识?!备蘩枷亓际吃爸种惭撑┟褡ㄒ岛献魃绺涸鹑思只持医樯?,现在满足温饱的农作物变成助农增收的农产品,村民不再固守土地,不少村民甚至免费流转自家撂荒的旱砂地,用于村里特色产业发展;流转了土地的村民到村里的合作社务工,成为职业农民,有些成了合作社的农机高手、种粮能手。
三和村并不是个例。皋兰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在企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带动下,仅今年春耕期间,皋兰县复耕撂荒地达2.33万亩。
依托产业发展,三和村已于2018年7月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袁维舜说,全村正通过撂荒地复耕、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通过规?;?、集约化种植夯实产业基础,稳住脱贫成果。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