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持续的压力降低人们对不确定性因素的耐受力,社交模式改变更是阻碍了人们情绪的宣泄——
直面疫情,需要提高心理“抗挫力”
“大夫,我最近乏力,体温一直在37℃左右,没超过37.3℃,还会腹泻,整宿睡不着觉,我是不是被传染新冠了?我没和疫区的人接触啊?!焙【暝诤么蠓蛟谙咝〕绦蛏细逭锎蠓蛄粞运怠=峁换馗此?,“不是,你可能只是感冒,还有些焦虑,建议你去医院验个血,同时做下心理辅导。”
韩小娟这种错觉,并没让线上的全科大夫感到意外。身体不舒服,大部分人都觉得是“病毒”在作怪,殊不知还有些是因为心理作用。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份对全国范围5万余名居民线上调查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其中,抑郁占总体人群的27.9%,焦虑占31.6%,失眠占29.2%,急性应激症状占24.4%。
7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疫情目前还在全球泛滥,中国的疫情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在未来出现疫情是一种常态。这种情况下,民众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生病了怕去医院就诊
韩小娟一直坚称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最近的一周里,她在8个在线问诊平台上陆续问诊?!拔沂歉剐?,肯定是不典型症状,要不是怕感染,我早就去检测了,肯定是阳性?!焙【晁怠K募胰司醯盟谖蘩砣∧?。
36岁的韩小娟是一个品牌服装沈阳门店的售货员。复工后,韩小娟坚持每天回家用75%酒精擦手、擦鞋底,外套用喷壶喷消毒液,先洗澡再进屋。而且,她还要求全部家人照做,谁要是落下某一步,她就会大吼大叫,直至做到为止。双手变得干燥敏感,外套、衬衫被消毒液浸褪了色。盛夏在户外,韩小娟宁可大口喘着粗气,也不摘下口罩。疫情暴发至今,她没去过一次医院,更不用说去餐馆。白天,每隔两小时,她会测一遍体温。到了晚上,她会刷上四五个小时的手机看疫情新闻,然后度过翻来覆去时睡时醒、醒了又睡不着的夜晚。
家人觉得她只是感冒,一直劝她去医院就诊,好对症下药,可她就是不肯,“我又没有防护服,去医院看病万一被感染了怎么办?!苯饺?,她的失眠加重,偶尔眩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博告诉记者,韩小娟很有可能得了焦虑症。从公共场所回来反复洗手消毒、一头疼脑热就担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对医院等公共场所恐惧、生病也不愿意去就医、晚上时常失眠,这些都是对病毒蔓延引发的负面情绪的表现。
“疫情期间,人们处在应激状态,会出现恐慌、担心、焦虑、多疑、愤怒、激惹、冲动等常见的心理反应。但在我国疫情防控平稳的现状下,还出现这些症状,而且加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就需要就医了?!彼锊┧?。
压垮“焦虑者”的,是每一根稻草
“我又在焦虑什么呢,疫情都控制住了啊?!绷跫捂伦芑岱次首约海种共蛔〉亩诨?。25岁的刘嘉媛单身,在出租屋里囤了120个口罩、2L的75%酒精,还有她一年都消耗不完的卷纸、挂面和罐头。
刘嘉媛觉得自己对疫情防护有正确认知,但同时在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等地出现疫情后,原本放下的心,揪起,放下,又揪起。刘嘉媛回想日常说,自家小区人员可以自由出入了,一部分的公共场所的测温卡点成了摆设,很多餐馆、生鲜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内,顾客都不戴口罩?!奥楸运尚傅娜嗽嚼丛蕉啵馊梦颐挥邪踩?。”刘嘉媛说。
孙博分析说,“疫情重来,人们采取的心理防御被击溃。原本相信病毒得到控制,面对疫情再次发生,会再次受到打击,而且更为强烈。”
日常中,人们多少都有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就会憋出“内伤”。疫情会让负面情绪一次次冲撞人们的心理防线,最终崩塌。在经历持续几个月压力之后,很多人对痛苦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耐受力变得很低。
韩小娟的焦虑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疫情后,她和丈夫从家庭月收入1万元降为4000多元,可每月的房贷、水电消耗等生活成本没有降低,两个儿子的教育支出也没有减少?!拔壹业暮萌兆犹嗳趿?,哪天我和我爱人有一个失业,房贷就断供了。更不用想着万一哪天家里有个人再感染上‘新冠’,所以我处处谨慎,不敢出错?!焙【甓约钦咔闼?。
除了个人的焦虑,疫情常态化也让人产生了社交焦虑。杨旭每年一到夏天的周末,几乎周周有“饭局”。有的是维系人脉关系的酒局,有的是三五好友聚起来畅饮到凌晨的“发泄局”。杨旭告诉记者,他天生爱热闹,平日里喜欢和朋友打成一片,至今半年没聚餐,好友微信里聊上三五句就结束了,心里会有疏离感,觉得自己失去了信任。
增强心理韧性,适应“新常态”
“面前有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为什么你要撞得头破血流,绕过去就可以啊?!彼锊┧?。在做心理辅导时,他总是解释负面情绪出现的正常性和焦虑的功能,指导人们学会接纳负面情绪,不要为负面情绪的出现而自责痛苦,因为石头的出现不是你的过错。
在长期拥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人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放松挂在每个人的嘴上,可真正懂放松的人不多。深呼吸、冥想、听音乐可以放松心情,但其实放松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和真切体验。放松是在练习中通过意志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上转移,关注自己的需要,体会躯体和心灵的压力释放。”孙博说。
“心理韧性”,也叫“抗挫力”,是指在面临逆境、不幸、挫折及其他压力情境下,能够有效适应的能力。心理韧性除了能够帮助个体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避免伤害,还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孙博建议,可以尝试呼吸放松、瑜伽、正念等任何一种能接受的方式。比如可以在一个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角落静静发呆,可以培养一项新的兴趣爱好或运动项目,甚至可以多看几场电影、多读几本书。必要时,也可以找人倾诉,寻求支持。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认为, 不只个体需要“韧性”,团体、社会也需要“韧性”。良好的社区复原能力会让个体更有安全感。面对疫情的反弹,各级单位和社区都迅速响应、迅速排查、及时通报,会让普通市民觉得安心不少。
随着疫情波动,人们的心理和情绪的波动会相应发生。在变化面前,只有学会适应、接受和应对,才能有助于适应疫情的“新常态”,并泰然处之。(记者 刘旭)
?。ㄊ懿煞枚韵笠?,部分为化名)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